当地时间5月30日,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钢铁厂宣布,自6月4日起将进口钢铁关税从25%提高至50%,称此举是为了“保护美国钢铁工人”和“重建制造业”。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全球关注,不少国家表示将采取反制措施,而美国国内下游行业也担忧成本上升会带来连锁反应。关税简单说就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的“进门费”。特朗普认为,外国钢铁价格较低,冲击了美国本土钢铁产业,导致工人失业。以宾夕法尼亚州为例,这里曾是钢铁工业重镇,如今不少钢厂关闭,他希望通过提高关税让本土钢厂获得更多市场机会,增加就业。但现实是配资十大正规公司,美国30%的钢铁依赖进口,主要来自加拿大、墨西哥等国,这些进口钢铁不仅价格有优势,质量也不错。提高关税后,美国企业若继续进口钢铁,成本将大幅增加;若转向本土钢铁,可能面临价格更高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。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,钢铁关税带来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生活成本和就业。钢铁是工业生产的基础材料,盖房子、造汽车、做家电等都离不开它。关税提高后,钢铁价格上涨会传导到下游产品:福特汽车已警告,一辆车的成本可能增加2300美元,意味着消费者买车时要多花不少钱;新建房屋的钢材成本可能增加35%,房价和装修费用也会随之上涨;甚至冰箱、洗衣机、易拉罐饮料等日常用品的价格都可能上升,有专家测算,普通家庭每年可能因此多支出1700-5400美元。就业方面,虽然特朗普称此举能“创造钢铁行业就业”,但历史数据显示,2002年美国实施钢铁关税时,钢铁行业仅新增千余岗位,汽车、建筑等下游行业却损失了20万个就业机会。此次情况类似,汽车制造商可能因成本压力裁员,基建项目也可能因钢材涨价停工,建筑工人面临失业风险。此外,欧盟、加拿大等贸易伙伴已宣布对美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,美国农民的农产品出口可能受阻,收入大幅减少。全球范围内,美国的做法引发了广泛反弹。加拿大宣布对美加征298亿加元关税,主要针对美国汽车和农产品;欧盟计划对价值26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征税,包括波本威士忌、摩托车等;中国虽直接对美钢铁出口量不大,但全球钢铁供应链被打乱,转口贸易也会受到影响。这种贸易对抗如同“打群架”,最终受伤的是各国普通民众,比如法国葡萄酒可能难以进入美国市场,美国大豆也可能滞销。许多经济学家对高关税政策持批评态度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指出,关税本质上是“向消费者征税”,中低收入家庭受影响更大,因为他们消费的商品中钢铁占比更高。历史上,1930年美国将关税提高至60%,引发了全球贸易大萧条,美国出口暴跌77%,经济遭受重创。如今特朗普的做法被不少人批评为“逆势而为”,甚至美国国内部分钢铁下游企业已联名起诉,认为总统绕开国会计征关税的做法“越权”。对普通民众而言,面对可能到来的物价上涨,不妨多关注市场动态,购买大件商品时多对比价格;支持本地中小企业,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。更重要的是,要理性看待政治口号,关税政策看似保护了少数行业,实则可能让整个经济付出代价,普通民众的钱包会成为最终的“买单者”。当政客宣扬“美国优先”时,普通人更需要看清政策背后的实际影响,避免被短期口号误导。
盛宝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